内蒙古“窃蛋龙类”再添新丁-新闻中心-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位置信息: 首页 > 要闻动态 > 博物馆动态 > 新闻中心

内蒙古“窃蛋龙类”再添新丁

发布时间:2024-03-21 17:30

  窃蛋龙类是一类与鸟类关系比较近的兽脚类恐龙,具有十分独特的身体构造和筑巢行为。其中包括产自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尾羽龙、切齿龙,产自内蒙的巨盗龙,产自江西的冠盗龙等等明星物种”。一般体型较小,不超过2米,但也有个别个体体型巨大,如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的“二连巨盗龙”,体长近8米。它们的食性复杂,有的以植物为食,有的则为杂食或肉食。

  提起“窃蛋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偷窃其他恐龙蛋为食的小偷行径。这一污名源自1923年美国科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的一具趴在蛋上的恐龙新物种,当时的科学家认为保存于恐龙骨骼下方的蛋为“原角龙”的蛋,而上面的恐龙明显是一个新物种。关于它在偷蛋的误解让它背负了近一个世纪的骂名,直至上世纪末,随着越来越多化石标本的发现,有关于它是在偷蛋、护蛋或是孵蛋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上世纪90年代,当科学家再次探访蒙古戈壁的时候,一枚包含胚胎骨骼化石的蛋被发现,那些曾经被误认为是原角龙的蛋也被证实为是窃蛋龙的蛋。2020年,由云南大学毕顺东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又对一件发现于江西赣州的化石标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件标本不仅保存了成年的窃蛋龙骨骼化石和其恐龙蛋化石,还保存了窃蛋龙孵卵的姿势,后续研究根据该窃蛋龙的姿势形态、蛋窝排列方式以及蛋内胚胎和温度,全面证实了窃蛋龙孵蛋的假说,为我们详尽的还原了7000多万年前窃蛋龙孵蛋的场景。遗憾的是,由于国际命名法的规定,即便窃蛋龙的故事得以沉冤昭雪,但这个耻辱的名字却再也无法改变。

  虽然我们无法为窃蛋龙更名,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工作,继续书写有关窃蛋龙的故事。2021年夏天,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组织了“毛尔图—大水沟”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在采集到的一系列标本中,发现了一件含有两具窃蛋龙骨骼化石的“37号”标本,经修复可见保存了关联度很高的精美骨架。近期,我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院士团队开展了合作研究工作。目前,已开展的研究工作表明,这件标本是来自一亿多年前白垩纪早期的窃蛋龙类一新属新种。这个发现一方面为内蒙古的恐龙家族再添新丁、进一步丰富了毛尔图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恐龙多样性,另一方面在窃蛋龙类的早期演化历史中增添了重要的一环,为窃蛋龙类的形态演变、地理扩散模式提供了全新证据。另外,化石中保存了精美的胃石,且两个个体的骨架保存在一起,为进一步了解这种恐龙的习性提供了可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家就可以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见到这件37号”标本了,届时我们将为大家展示这两只远古窃蛋龙更多的故事,以及我们在科学研究工作背后发现的有趣现象和新的设想。最后,期待与大家再次相遇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共同探索和体验内蒙古的远古世界。

   

  

   

  

   

  

撰写:
编辑:
初审:
审核:
终审:
附件下载:
网站声明 |联系方式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二环13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蒙ICP备18005174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41号
留言板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