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晶石是钡的最常见矿物,它的成分为硫酸钡。产于低温热液矿脉中,如石英-重晶石脉,萤石-重晶石脉等,常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辰砂等共生。我国湖南、广西、青海、江西所产的重晶石矿床多是巨大的热液单矿物矿脉。重晶石亦可产于沉积岩中,呈结核状出现,多存在于沉积锰矿床和浅海的泥质、砂质沉积岩中。在风化残余矿床的残积粘土覆盖层内,常成结状、块状。其化学成分为:BaO:65.7%,SO3:34.3%。成分中有Sr、Pb和Ca类质同像替代。
重晶石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和盐酸,无磁性和毒性。重晶石化学组成为Ba[SO4],晶体属正交(斜方)晶系的硫酸盐矿物。常呈厚板状或柱状晶体,多为致密块状或板状、粒状集合体。质纯时无色透明,含杂质时被染成各种颜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三组解理完全,夹角等于或近于90°。摩氏硬度3-3.5,比重4.0-4.6。鉴定特征:板状晶体,硬度小,近直角相交的完全解理,密度大,遇盐酸不起泡,并以此与相似的方解石相区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2019年11月12日,2019大熊猫最新数据发布,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600只。
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为黑褐色。尾长、较粗而蓬松,并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后足均具5趾;无性二型。头骨高而圆;听泡相对扁平;眶后突不完全发育或缺失;矢状嵴低;具翼碟骨;上腭高耸拱形,中间凹陷;中翼骨腭缢缩;冠突明显呈钩状。
小熊猫平日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睡时好把头蜷缩在四肢中,前肢抱住头部,以尾覆盖在身上。有时两脚下垂高卧于树枝上。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细的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
猕猴(学名:Macaca mulatta)体长51-63厘米。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颊囊。躯体粗壮,平均体长约50厘米,它们的前肢与后肢大约同样长,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抓握东西灵活,前额低,有一突起的棱。头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
栖息广泛,草原、沼泽各类森林。主要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成十余只乃至数百只大群。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捕食其它小动物。相互之间联系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手势,互相之间梳毛也是一项重要社交活动。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试验。乱捕滥猎是猕猴致危的主要因素。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CITES附录Ⅱ级。
普氏野马(学名:Equus ferus、Equus ferus ssp. przewalskii):体长约210厘米,肩高约110厘米,尾长90厘米,体重350千克。头部长大,颈粗,耳比驴短,蹄宽圆。外形似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机警,善奔跑。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头马群,营游移生活。原分布于中国新疆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野生种群现灭绝,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中国新疆、甘肃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亦称灰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体重90-800千克,雌性体重80-250千克。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达10厘米;颜色各异,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长能到15厘米。由于爪尖不能象猫科动物那样收回到爪鞘里,这些爪尖相对比较粗钝。前臂在挥击的时候力量强大,“粗钝”的爪子可以造成极大破坏。
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时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及骨质疏松。奔跑时速度可达56公里/时。冬眠期间产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毛茛(学名: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是毛茛科,毛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叶片圆心形或五角形,基部心形或截形,中裂片倒卵状楔形或宽卵圆形或菱形,两面贴生柔毛,叶柄生开展柔毛。裂片披针形,有尖齿牙或再分裂;聚伞花序有多数花,疏散;花贴生柔毛;萼片椭圆形,生白柔毛;花瓣倒卵状圆形,花托短小,无毛。聚合果近球形,瘦果扁平,4月至9月花果期。
该种在中国除西藏外,各省区广布。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生于田沟旁和林缘路边的湿草地上,海拔200-2500米。该种全草含原白头翁素,有毒,为发泡剂和杀菌剂,捣碎外敷,可截疟、消肿及治疮癣。
白骨顶鸡(学名:Fulica atra)属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翅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跗蹠短,短于中趾不连爪,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两性相似。
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积静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潜水捕食小鱼和水草,游泳时尾部下垂,头前后摆动,遇有敌害能较长时间潜水。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吃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等。
广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分布甚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内蒙古,东至吉林长白山,西至新疆天山、西藏喜马拉雅山,南至云南、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台湾和海南岛。
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又名乌仁哈钦、官鸭、匹鸟、邓木鸟,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鸳鸯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雁形目鸭科鸳鸯属,英文名为“Mandarin Duck”(即“中国官鸭”)。1.鸟名《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2. 指饰物上的鸳鸯图案。南朝梁简文帝《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衣裁合欢襵,文作鸳鸯连。”3. 比喻夫妻。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4. 喻志同道合的兄弟。三国魏曹植《释思赋》:“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5. 比喻成双配对的事物。6. 比喻贤者。汉王逸《九思·怨上》:“鸳鸯兮噰噰,狐狸兮徾徾。”
龙芽草(学名:Agrimonia pilosa Ldb.)是蔷薇科、龙芽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多呈块茎状,根茎短,茎高可达120厘米,叶为间断奇数羽状复叶,叶柄被稀疏柔毛或短柔毛;小叶片无柄或有短柄,顶端急尖至圆钝,边缘有急尖到圆钝锯齿,上面被疏柔毛,稀脱落几无毛,托叶草质,绿色,镰形,茎下部托叶有时卵状披针形,花序穗状总状顶生,花序轴被柔毛,花梗被柔毛;裂片带形,小苞片对生,卵形,萼片三角卵形;花瓣黄色,花柱丝状,柱头头状。果实倒卵圆锥形,5-12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欧洲、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越南。常生于溪边、路旁、草地、灌丛、林缘及疏林下,海拔100-3800米。
该种嫩茎叶可食,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抗癌功效,实为野味之佳品。 龙芽草全草、根及冬芽入药。性味:苦涩、干。入肺、肝、脾经。有收敛止血、消炎、止痢、解毒、杀虫、益气强心的功能。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痢疾、胃肠炎、阴道滴虫、劳伤无力、闪挫腰痛,外用治痈疗疗疮。
松鸦(学名:Garrulus glandarius):是中型鸟类,共有34个亚种。体长28-35厘米。翅短,尾长,羽毛蓬松呈绒毛状。头顶有羽冠,遇刺激时能够竖直起来。羽色随亚种而不同,云南亚种额白,头顶黑色。其余亚种额和头顶红褐色,口角至喉侧有一粗著的黑色颊纹。上体葡萄棕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和翅黑色,翅上有辉亮的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横斑,极为醒目。
松鸦是山林鸟,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山上,很少见于平地。针叶林和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均可遇见。一般都远离人居。秋天到后,开始过着游荡生活,偶然会于城郊住宅附近见到。平常多见一对活动,秋后有结群现象,栖息在树顶上,在山上却较活跃,特别是繁殖前期。春末及夏天以昆虫为主,也吃蜘蛛、鸟雏、鸟卵等。分布于欧洲、非洲西部和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东至日本、东南亚。
北极狐(学名:Alopex lagopus),分布于北极地区。体长50-60厘米,尾长20-25厘米,体重2.5-4千克。颜面窄,嘴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具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可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足底毛特别厚。单独或结群活动。
北极狐活动于整个北极范围,其中包括:俄罗斯,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和斯瓦尔巴群岛的外缘,以及亚北极和高山地区,如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大陆。
食物主要为旅鼠,也吃鱼、鸟、鸟蛋、贝类、北极兔和浆果等。为珍贵毛皮兽,已人工繁殖,称蓝狐、白狐等,突变品种如影狐、北极珍珠狐、北极蓝宝石狐、北极白金狐和白色北极狐等,统称为彩色北极狐。
柳雷鸟(学名:Lagopus lagopus)在松鸡家族中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翅短圆,除第1枚外,初级飞羽的基部均有缺刻;尾羽16枚,尾长适中,末端稍圆,中央尾羽较其他尾羽稍高;腋羽很长;雌雄的冬羽大都白色;跗蹠被羽到趾,夏季趾均裸露,仅具短而不规则的毛。雌雄的冬羽均为白色,仅尾羽黑色,飞羽的羽干亦黑,跗蹠被羽到趾。其他季节体羽多变,但大都为栗棕色或棕黄色,具有各种暗色斑纹及斑点。 是典型的寒带鸟类,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至蒙古、乌苏里及萨哈林岛。
北极狐(学名:Alopex lagopus),分布于北极地区。体长50-60厘米,尾长20-25厘米,体重2.5-4千克。颜面窄,嘴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具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可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足底毛特别厚。单独或结群活动。
北极狐活动于整个北极范围,其中包括:俄罗斯,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和斯瓦尔巴群岛的外缘,以及亚北极和高山地区,如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大陆。
食物主要为旅鼠,也吃鱼、鸟、鸟蛋、贝类、北极兔和浆果等。为珍贵毛皮兽,已人工繁殖,称蓝狐、白狐等,突变品种如影狐、北极珍珠狐、北极蓝宝石狐、北极白金狐和白色北极狐等,统称为彩色北极狐。
麻叶荨麻(学名:Urtica cannabina L.)多年生草本,横走的根状茎木质化。茎高50-150厘米,下部四棱形,常近于无刺毛,具少数分枝。叶片轮廓五角形,上面常只疏生细糙毛,后渐变无毛,下面有短柔毛和在脉上疏生刺毛;叶柄生刺毛或微柔毛;托叶离生,条形长5-15毫米,两面被微柔毛。花雌雄同株,雄花序圆锥状,生下部叶腋,斜展,生最上部叶腋的雄花序中常混生雌花;雌花序生上部叶腋,常穗状,直立或斜展。瘦果狭卵形,顶端锐尖,稍扁,熟时变灰褐色,表面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红色点;花期7-8月,果期8-10月。
产中国新疆、甘肃、四川西北部、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生于海拔800-2800米丘陵性草原或坡地、沙丘坡上、河漫滩、河谷、溪旁等处。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中亚、伊朗和欧洲也有分布。
斑海豹(学名:Phoca largha),也叫大齿斑海豹、大齿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生活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中国的渤海、黄海北部。它们有洄游的繁殖习性,为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渤海辽东湾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之一。
北极熊(拉丁学名:Ursus maritimus)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未来的不久很可能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
加拿大猞猁(学名:Lynx canadensis)共有3个亚种。在猞猁属中体形较小,体粗壮,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毛深且色淡,以灰色和红棕色为主,偶有灰蓝色变种,斑点较浅。尾端呈黑色。
为喜寒动物,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胎2-4仔。曾经是欧亚猞猁的亚种,基于它明显不同的捕猎方式,已将它划分为独立物种。分布于北美北部。
柔毛蒿是一种早生植物,在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群落中是常见的伴生种,局部地段可成为优势种,生于沙质,沙壤质、黑土、黑钙土,栗钙土和草甸土土壤上。柔毛蒿生长初期增长较慢,在锡林郭勒盟测定,日均增重量为0.031g,花期的增长量较快,为0.093g。植株高度的增长与生物量增长曲线基本相一致,生物量的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此时单株生物量可达3.027g,其后随着果穗的干枯,生物量逐渐下降。中等饲用蒿类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厚,半木质,具多数须根。
各地名称为柔毛蒿(植物研究)立沙蒿(东北植物检索表),变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麻蒿(甘肃、陕西),米拉蒿(甘肃),转蒿(河北),"呼尔干一沙里尔日"、"马尔托什,"(蒙语名)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英文名:Grass carp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鲤科。体延长,亚圆筒形,体长大1m余。体青黄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齿梳状。栖息水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3-4龄成熟,在江河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生长快,最大个体达30kg左右。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肉味美,鱼胆有毒。